课程介绍

新闻动态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答疑 >> 浏览文章
专家答疑

面对自闭症儿童的恐慌家长应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5日   【字体: 】   

一、理解孩子的恐慌

  (一)仿佛突然被抛弃在金星的感觉

  有自闭症倾向的孩子在面临突然的计划变更时所体验到的恐慌,与我们被放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所体验到的感觉是完全相同的,一个毫无经验可借鉴的新环境。

  设想—下,如果某天你突然被抛弃在金星,必须在那里独自生活下去,你会有什么感觉?对接下来的每一天要如何度过,肯定会充满迷茫和不安吧?要是面前还突然出现几个从没见过的金星人模样的生物,还跟你说了一两句听不懂的话……恐怕谁都无法保持冷静吧?就请大家以这种不安与恐惧感来理解孩子们面对突然变更时的感受吧。

  假定在接下来的三四天里,每天同一时间总是出现同一个金星人,慢慢地可能我们就会觉得“管他昵”。但要是每次都是面孔身形都不一样的金星人轮换着在不规则的时间时不时地出现,还突然在你面前拿出些什么古怪东西的话,估计你怎么都不可能放心吧。对自闭症的孩子来说,突然的计划变更、陌生人的突然出现等等,都会带来类似的强烈恐慌。

  (二)信任与安心紧密相连

  即便是重症自闭症儿童,也一定存在与他人的联系。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在最初的2~3年时间内甚至与父母都不进行目光接触。但经过4年左右的时间,渐渐地他就会与父母目光相接,要是碰到什么事情,甚至会抱住母亲寻求帮助。也就是说,母亲已经成为他值得信任的人了。但要是父亲回来了,孩子仍然会躲到母亲身后去,这倒并不是因为孩子讨厌父亲,而是对他来说,父亲还只是那个他不太熟悉的金星人罢了。

  有些孩子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穿着粉红色围裙的A老师是可以信赖的,但是,在街上遇到摘掉围裙穿着连衣裙的A老师,就觉得那个人不再是A老师了。这感觉就如同在金星(幼儿园)上,穿着这种制服(围裙)的金星人对自己来说是安全可信的金星人,但这个金星人在其他地方打扮不同时,感觉就不是同一爪人了。

  (三)一点一点积累记忆

  自闭症患者会像人们收藏录像带一样把信息收集、积累到大脑中。自闭症患者的收集积累过程存在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会将每个信息各自独立保存。比如,如果被问到“你喜欢猫吗?”,一般人会将“猫”作为一种动物的总称来回答,而自闭症人群则会回答“3岁时遇到的那只黑猫……4岁时家里养的那只白猫……12岁时朋友家里的那只黄猫……”,他们会从记忆中抽出一个个独立的记忆片段来进行回答。在他们眼中,“猫”不具有一般概括性的意义,而是猫1、猫2、猫3这三盒录像带,他们无法将这三盒录像带合成为一部完整的“猫”。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自闭症患者在拥有了足够多的经历之后,积累的信息(录像带)也会越来越多。渐渐地,他们也将学会使用这个丰富的信息库。所以,积累更多简单易懂的经验对自闭症儿童也是有好处的。

  在我们眼中,新学年的开始或幼儿园各种活动每年都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每年的这些活动都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不安,他们无法将其作为幼儿园的一年生活流程来看待。对那些每逢运动会都会变得紧张不安的孩子来说,即便安慰他“去年不是也参加过嘛”也是没用的。因为对他们来说,去年的运动会是去年的,接下来要开的运动会是和去年那个完全不同的新事物。在幼儿园的活动或每天的生活中,这些孩子是可以安心度过还是会产生恐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人与他们的接触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尽量去理解他们心中已经存在的不安,理解他们身上可能产生的不安。然后,尽量不要去勉强他们,尽量温柔地让他们把握每天的生活计划,并持之以恒地为他们提供条理清晰的信息。作为幼儿教师,如果我们能充分理解孩子们的恐慌心理,知道这种恐慌是他们产生了那些不可名状的不安的征兆,那么,与其去责怪孩子或者盲目地安抚孩子,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二、孩子出现恐慌时的对策

  (一)基本原则是尽量不去关注他们

  —旦孩子已经开始吵闹,那么这个时候不管对他们说什么,一般都已经听不进去了,只有等过一段时间,他们才能平静下来。作为应对策略,原则上就是不去过度关注他们。我们可以把孩子带到房间一角,跟他们说“待在这里直到安静下来”,然后就只是在边上照看着就可以了。尽量不要让他们在其他小朋友的面前大吵大闹,应当将他们从集体中带离。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其他孩子对他们留下负面印象。如果孩子存在自我伤害行为,只要没有危险,也可以在一边默默看护他们。但要是孩子会弄伤自己甚至导致出血的话,就必须要制止他们了。但是要注意的是,突然大声呵斥会非常容易使孩子受到惊吓,有时候反而会刺激到孩子,使他们变得更加不安和恐慌。

  (二)恐慌吵闹后的负面因素

  孩子的恐慌吵闹会产生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孩子会认为自己刚才的行为不好,产生自责;二是周围人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样”,并对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考虑到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尽量减少孩子产生恐慌情绪大吵大闹的次数。

  在孩子2岁左右时,一旦玩具被拿走,孩子可能就会大哭大闹。这在2岁左右的发育阶段是非常自然的表现。但如果孩子到了4~5岁之后表现出的仍然只是这种不受控地大哭大闹的话,我们就应该通过语言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并且要教导他学会忍耐。

  首先,我们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告诉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并实际演示给孩子看,让他们去练习。如果做成功了,可以表扬孩子说“你会说‘把……借我—下了’,好棒!真聪明”。另外,如果孩子开始表现出烦躁情绪,可以引导他们玩一些他们喜欢的游戏,以适当转换他们的情绪。教会他们调整情绪的方法,就会慢慢减少他们产生恐慌情绪的次数。

  (三)同时也要注意家里的应对方法

  孩子—旦开始恐慌吵闹,周围的大人们为了安抚孩子,往往会采取“给你吃点心”、“给你看好看的动画片”这样的临时策略。其结果就是慢慢形成一种模式,使得以后每次都需要用这种方式才能让孩子停止吵闹。这种行为模式的形成明明是大人一手造成的,但看起来却像是孩子在跟大人讨价还价,渐渐地,大人们甚至会觉得孩子是为了得到点心或看动画片而故意吵闹。在幼儿园里也是一样,孩子—旦开始吵闹,就可以得到和某个老师单独相处的机会。这种行为有时候看上去就像是为了独占自己喜欢的老师而故意做出来的。

  要去批评周围人所使用的这种临时应对策略是非常简单的,但事实上,批评是于事无补的。面对孩子激烈的吵闹,的确也有可能很难再找到更好的应对方法。而且,正因为孩子的大吵大闹的确是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所以当我们—旦找到了“给孩子看动画片可以让他平静下来”这一方法,以后可能也就不会再动脑筋去想其他方法了。

  比较好的做法是将用于避免孩子产生恐慌的对策与孩子开始吵闹后的对策分开来考虑。要避免孩子出现恐慌和不安,就应该持之以恒地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将计划和安排告诉他们。而当孩子一旦开始吵闹了,则应该尽量不要再给他们新的刺激。此时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静静地等待风暴过去(无视要求默默看护)。

  即便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仍然会去运用那些我们明知道不太好的临时对策。但也不必因此而过分消沉。我们可以鼓励自己“从下次开始努力”就好了。因为有时候,不过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