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新闻动态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答疑 >> 浏览文章
专家答疑

孤独症儿童的课程设计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8日   【字体: 】   

孤独症儿童课程从定义上千差万别,基本都有广义、狭义之分。通常广义上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狭义上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本节应用的是狭义范畴。
一、基础工作
       课程设计亦称“课程编制”,是由一群特定人员依据某些教育理念(即课程理论,如人本主义课程论、结构主义的课程论、要素主义的课程论等)拟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并按一定的原则加以组织,同时考虑评量课程目标是否达到方法(课程评量)的一系列活动过程,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而形譬教学人员可以应用的课程。既包括孤独症教学班的课程设置,也包括个案教学(含制定和实施个别教育计划)课程。
       编制课程的首要工作是围绕教育教学理念、目标拟定课程目标,然后是讨论课程导向(定位)和组织架构,其后是编写课程纲要(定内容)和评估方法。
       (一)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的定位
       从特殊教育角度来看孤独症儿童属于发展障碍类,其教育目标应与其他发展障碍儿童基本一致,其指向都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使之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这个笼统目标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各门课程都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种分目标。针对学前教育阶段的任务和这个阶段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的目标定位(通常指3—7岁)应是促使其在身体健康、情绪稳定的前提下,提高生活自理和沟通交往能力,为其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打基础。学龄期(通常指7—16岁)的目标定位是促使其积极主动、自主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提高生活适应、主动交往等能力,力争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相应地学前、学龄教育阶段的各类课程目标都要围绕上述目标展开。
       课程目标定位受一定的课程理念的影响,在众多课程理念中,从实质上看,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与特殊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
       它的主张基本有以下几点:
       1.课程的目的在于满足孤独症儿童个人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罗杰斯认为,人本主义课程就是要鼓励学生的自我实现,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做实验、犯错误、获得反馈、发现自我。谈到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操作上是千差万别的,但结合孤独症儿童的实际特点,培养他们自信的品质、提高自我意识是其中的关键,也是制定课程目的和内容的关键之一。

 2.课程的组织架构:人本主义者批评传统课程的学科逻辑,认为没有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建立联系,主张从个性的完整出发进行课程的综合。而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多是理论上谈整合多、实践中习惯分科、割裂,这种现状在发展障碍儿童的教学中也比比皆是,而发展障碍儿童本身又极其缺乏统整能力,他们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学到的不多的知识都是零散的,再加上与现实脱节,因此长大文后很难适应社区生活。整合实用的知识经验应是发展课程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3.课程实施:要求在孤独症儿童与教师之间建立起情感关系的背景中实施课程。课程要依靠师生的相互信任推动,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都能成功,教师从不勉强学生做他们自己不情愿的事情。这一点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本质特征十分呼应,他们的教育必须在自由、宽松、友善、互爱的情感背景中才能持续地开展下去,要使他们能够稳固、健康地发展自我,这是必然前提,因此课程中要体现营造有关情感交融背景的形式和内容。
       4.课程评价:他们反对各种测量和考试,因为这些手段本身与个人自由发展的理想是冲突的。人本主义者注重过程,比如课程是否有助于学生成为更加开放、更加独立的人;注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主观评估,他们建议采用画行为进步的图画、创编诗歌、与孤独症儿童和家长谈话等方式完成学习评估。这与上述三点相辅相成,没有“人本化”的评估,就不可能有真正“人本化”的课程目标。反之亦然,因此对孤独症儿童进步指标的把握态度、尺度、方式,都是编制课程中应努力沟通解决的问题。
       在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今天,应认真研究这些思想并尽可能地付诸实践,在发展障碍儿童的课程观中尤为重要。
       (二)课程导向和种类
       1.课程导向: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孤独症儿童特点来选取。一般国内外发展障碍类流行的课程导向有3—4种,即发展性课程、功能性课程、生态环境课程、生活质量课程(表5—4,仅供参考),其目标导向、适应范围、设计方法等均有不同。综合看这些课程导向,都有利有弊,关键要看儿童的状态、所处环境和家长、教师的意识水平来确定个别或小组课程。
       2.课程种类:确定课程导向后还要讨论课程的组织模式,是采用传统的分科教学还是采用新兴的核心课程,应如何制定班级或小组课的课表……
       目前常见的课程种类有:
       (1)学科课程: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按各门科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五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现代的学校课程中占优势的通常都是学科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2)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主张通过一系列的由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使孤独症儿童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许多幼儿园采用这种课程。
       (3)新型课程:在学科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从内容、科目的组织上看又出现了新的亚型,可以细分为多学科并列型课程、相关型课程、融合型课程、广域型课程和核心型课程等,多学科并列型课程即传统的学科(分科)课程,而将历史与地理(可叫作人文地理等)、物理与化学(叫作现代科技基础)之类的相关学科有机地关联在一起即构成了相关型课程,它比分科课程整合度大,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更是如此,用社会科、自然科、语言艺术术科等名称取代原有的多个科目,它要求老师的综合素质很高,而核心型课程是在广域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比较重要的学科或内容为核心,其他学科或内容围绕核心组织起来。
       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融合课程、广域课程虽然减少了分科门数,仍然以学科为中心。核心课程研制者既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主张以社会为中心。通常核心是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为逻辑结构展开,它不受学科界限的制约,同时它又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对促进知识的综合化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有重要价值。如改变传统的只有社会课讲预防禽流感这类知识的模式,而是列出诸如预防禽流感、保护水环境、全球变暖、防控艾滋病等社会热点问题定出某个阶段的有关学习目标并进行目标分解,各科都从中选定自己的目标并进行内容设计,使有关问题的学习即深入又广泛。这种课程设计避免了分科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点到为止、不顾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等诸多问题,但它对设计者的知识广度、系统化、深入浅出等方面要求高。    
       核心课程的编制可以从孤独症儿童周围社会环境学习起,依次扩展到本地区、本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把其中涉及到的重大问题按照主题划分成单元形式,依次展开,并可以随时补充教学材料,学生在从事各种参观、调查、绘图、制作、写作等活动中搜集材料去伪存真,自己得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

(三)课程设置与编排
    课程编制小组在经过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明确了孤独症儿童的学前阶段和学龄阶段的目标,明确了课程导向和组织形式后,在最终确定课程、编制课表前还要考虑现有的师资、硬件设备、家长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争取对出台的课程方案的广泛支持。下面分别列出几个课程方案供大家参考。
    表5—4主要特殊教育课程导向一览
    1.学前阶段的课程方案与课程编排:
    (1)课程方案:特奇早期教育方案(计划)早在199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其最早是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南部地区使用,是家庭指导教师到0—6岁残疾儿童家里帮助他们评估和制定训练计划时所使用的一套方案,以后逐渐在美国、El本、港台地区推广原版列出了562项,分7个领域,内容具体、详实,适于家长直接操作,其后他们又编写了《课程卡片》,包括480项,分认知、语言、自理、运动、社会适应5个领域,每个项目都有年龄、目标、方法说明(见例1、例2),这个方案可以作为孤独症学前儿童个别化课程参考方案使用。
    例1:认知63
    年龄:3—4岁
    目标:指出两个相同或不同的物品(如:积木和积木、积木和杯子)
     方法:
    1.把三组两件相同的物品放人盒中(两把小勺、两块积木和两把梳子)。让孩子从盒中拿出两件相同的物品。
    2.利用图片或各种材质的物品重复上述活动。
    3.选用几组两件相同的物品,拿给孩子看,告诉他这两件一样,然后把几组物品混合在一起,告诉他这些是不同的物品,再让他从中找出相同的和不同的物品,要反复进行挑选。
    4.给孩子做字音上的提示,发出“不……(不一样)”和“一……(一样)”,让孩子补充说完这两个词。
    5.如果孩子不说,开始时可以问他“这两个东西一样不一样?”要逐渐帮助他,以后可以只问他“这两个东西……”

例2:运动 73
    年龄:2—3岁
    目标:模仿把纸对折
    方法:
    1.把纸对折起来,用它把铅笔、蜡笔或糖果包起来。
    2.你先把纸对折,让孩子模仿你的动作。
    3.在纸上画一条对角线,让孩子沿着这条线折叠。
    4.拿一张纸,将纸的一边对折到另一边,然后让孩子把这张纸带上折痕。他如果能做到,就表扬他,逐渐减少对他的帮助。
    5.让孩子试着折叠毛巾或手帕。
    6.让孩子用手帕或餐巾纸折叠,并把那些折一次就有折痕的物品的折痕弄平。
    7.让孩子用纸对折做成“帐篷”。若能整齐地折许多的话,还可以做成个“帐篷村庄”呢!
    实质上“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案” 就是一套课程,包括了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法。但我们仔细审阅这套课程后发现,它的目标导向主要是发展性的,比较适合小年龄的发展障碍儿童,特别是像“运动73”这种课程内容,其注意应用于实际的技能训练活动设计比较可取,如叠手绢、餐巾纸等;而“认知63”中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次数不多.只是在购物挑选时可能用到,可以考虑结合实际生活场景来教学。上述形式的课程若用于孤独症的个案训练,还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学习特征增减内容。“自信+合作”是一个人自我前进的基础,也是孤独症患者极其缺乏的两个品质,从小就要在课程中体现对这种品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学前教育阶段可以大量借鉴这套课程,但必须结合儿童现状选取和修改。
    对一些有明显感知觉障碍,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触觉发展异常的儿童除了适当进行专项康复训练以补偿缺陷外,更重要地是利用已有经验发展生活经验,而不是进行生活中难以见到的认识形状、颜色、物品属性、比较长短等单纯意义的认知训练、手眼协调训练,这些训练的成果很难马上应用于每日生活中。儿童掌握的“死经验”越多越难以适时提取,在日常中很可能给人以“会了不用”的印象,实际上是掌握了大量不实用的经验导致的,要改变这种“教了白教”的状况,就要在课程和经验整合上做文章。如前面模仿折纸的例子,在实际训练中可以变化为“我的手绢”,编排“好用的手绢”、“整齐的手绢”、“干净的手绢”、“多样的手绢”四个生活课题,有重点、有主题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更有助于这类孤独症儿童的学习,学习就是为了应用。
    在早期课程当中,往往很多康复训练内容多集中于掌握知识,并认为儿童只有掌握知识多了才能应用,而掌握知识就是识字、画画、发音说话、数数、搭积木串珠等单纯的技能学习,这种观点有一定片面性,因为这些内容与每天经历的生活是脱节的,也是零散的、不实用的,孤独症儿童很难有机会把学到的这此本领直接应用于每日生活,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课程没有同一模式,不能仅依赖于波特奇方案或其他方案,而是在个案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长、短期目标,再根据目标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生活化、情境化、实用化的课程,渴望现成的、通用的课程方案对实施孤独症教学是不切实际的。
    (2)课程编排举例:尽管没有、也不应有一个统一的课程供孤独症儿童群体选择,但对于接受班级授课制教育的儿童,也要有一个推荐性的群体活动内容和方式。下面就以一个早期康复机构的课程为例,介绍一下比较通行的做法。
    此课程对象为3—6岁学期孤独症训练班,发展导向,分科课程设计。课表安排如下:
    8:30—8:50集体早点名(音乐游戏)
    8:50—9:00自由活动
    9:00—9:30语言沟通课(集体课的同时都有个训)
    9:30—9:40放松、休息
    9:40—10:20集体游戏
    10:20一10:40水果、点心课    
    10:40—10:50放松、休息
    10:50—11:20认知与桌上作业
    11:20—13:50午饭、午间休息或放松活动
    13:50—14:00预备整理
    14:00一15:00大运动(周一、三有半小时劳动)
    15:00—15:20水果、点心课
    15:20—15:50周一、二、四上语言;周三、五上认知
    15:50—16:00放松、休息
    16:00—16:30音乐游戏
    16:30一晚点名、放学

本学期主要课程包括点名课、大运动课、语言沟通课、认知与桌上作业课、音乐游戏等,具体内容如下:  
    点名课主要是调整进入学习状态,舒缓情绪,帮助建立沟通意识。大运动课主要为了,发展身体机能、协调性,放松情绪。有关的内容包括:爬行、蹲起、翻滚、快慢走跑、负重走、走之字和八字或S形、走平衡木、平衡台、用手走路、上下楼;荡秋千、俯冲下滑滑梯或滑板、大龙球上运动、爬高或双杠;跳蹦床或跳绳;拍皮球或传接球等球类活动;骑小自行车;动作体操等。具体项目要依儿童情况选取。
    语言沟通课主要是堵养沟通意识、发展口语沟通技能、培养正确沟通的态度等,在口语交际前做口部专项运动训练,除了语言训练操外.吹泡泡、吹蜡烛、吹毛毛、吹飘带、用吸管喝水、伸舌舔口边的糖汁等活动也穿插其中。结合实物和实际活动学习词汇发音和对话是重点内容。
    认知与桌上作业课主要是发展颜色、认识、大小、长短等数前概念、初步建立数概念,部分儿童可以认识钟表、钱币;桌上作业包括穿珠拼插类,橡皮泥或面团的按揉活动,空中抓握游戏,按线撕纸解绳折纸游戏,搭积木,手指夹豆、拣豆,拧开瓶盖。拧毛巾等游戏;与感知有关的发展视听触觉的运动,如视觉搜索与追踪练习,听觉方向辨别练习,触觉辨认形状大小粗细的专项练习等也包括其中。生活自理训练一般穿插在桌上活动和劳动内容中,并经常布置给家长课余时间完成,上课基本上以展示形式复习。
    音乐游戏课主要是放松情绪、语言节奏、动作协调、交往训练。游戏主要有玩沙、戏水活动;模仿游戏(如小手拍拍、吹泡泡、自然声音模仿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拉大锯、捉迷藏、抬轿子、摇摇船、挤香油、一网不捞鱼等);打电话类;敲打类;压压板、碰碰车等。学前期的孤独症儿童多喜欢结构简单、多重复、语言动作较少的互动游戏,如吹泡泡、小老鼠上灯台、模仿小动物等。 
    综上所述,编制早期教育阶段的个别化课程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要进行科学系统的个案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行为特点、环境适应程度、学前阶段教育目标等共同商议确定目标,其中与家长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尊重家长的要求并进行有关辅导、选取折衷方案是沟通的重要内容。其后根据儿童目前的情绪状态,身体状态,运动能力发展现状,与家长的关系,游戏发展阶段与认知、交往现状(表5—5),自我意识水平,语言等综合考虑该儿童未来1—2个月的课程目标。在调整儿童情绪状态的磨合过程中选取适当的一两个游戏活动为初始内容,再逐渐根据学习评估的结果增减。特别应注意,早期阶段的课程多为发展导向的短期弹性课程,其中调整情绪、提高观察(看、听)别人活动的能力、发展密切的亲子或师生关系是重点。
    2.学龄阶段的课程设置方案举例:
    (1)某培智学校3年级弱智班(含两名孤独症儿童)某学期的课程设置:
    该校总体课程方案(分科课程):
    1)认知课:数前概念包括大小、长短、高矮、轻重、颜色、形状等。
    以金钱为核心数概念:钱价值——钱、物的等值对应,保护好钱,你有多少钱,看价签的习惯,按需购买的意识养成等。重量及长度概念及其常见生活场景中的应用。
    时间概念及其常见生活场景中的应用。
 2)沟通课:
    沟通动机的激发(愿望、主动性问题)。
    沟通态度的养成(礼貌)。
    沟通方式的选择与应用(语调、表情、动作、文字、图片)。
    沟通内容的获得(言之有物):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口语、书面语的学习。
    适应性沟通(一问一答、接话茬、应付打岔、辩论或质询下的回答)。
    3)适应课:
    个人生活适应——衣食住行中的重要技能的应用。
    社区环境适应——学校、银行、商店、游乐场、医院的环境利用。
    社会交往——常见社交场景的基本礼仪、用语。
    职业态度——守时、守序、守则、定量。
    4)体育课:
    特殊奥运会项目(有一定技巧性和广泛参与)。
    休闲体育(娱乐、有序含体操、追跑游戏)。
    意志力培养项目(非技巧性——耐力持久)。
    自我保护的动作技能(如与摔到有关的滚翻、跨越小障碍)。
    有针对性的康复运动——四肢运动、注意力。
    5)艺术课:
    休闲艺术(工艺品的加工、音乐欣赏)。
    自我欣赏和愉悦的艺术(绘画、唱歌跳舞)。
    戏曲等表演(综合艺术)。
    (2)该培训班一学期课程编排举例见图5—1、5—2。
    此课程对象为学龄期3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含两名有语言的孤独症学生),功能导向,核心课程设计。
    3.学龄阶段孤独症课程编制的要点:学龄阶段孤独症儿童主要安置在普通学校和智力障碍类的特殊学校。因此,课程编制从对象上看主要分个别化课程和集体课程两种,个别化课程主要为随普通班、弱智班就读的一两个孤独症儿童而设置,分个别训练课和融合课;集体课程主要为孤独症儿童占一半以上的教学班所用。
    (1)集体课程:多采用分科核心设计,功能导向或生态导向要根据教师态度和组织开发能力、家庭和社区软硬件条件、儿童的年龄、现状等因素确定,从班级实施时间上看都是短期的,但课程纲要本身是长期和连贯的,可以借鉴弱智班课程,但要以情感认知与社交态度、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培养、沟通技巧、主动沟通意识培养等方面为重点,有关内容要多次成为核心。
(2)个别训练课:指在随班就读教学计划中为孤独症学生单列时间、目标和内容的课程,这种课程只要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集体讨论年度目标、学期目标、近期目标,按目标分阶段编制即可,目标导向和编制形式比较有针对性、比较灵活。
    (3)个别融合课:指在随班就读教学计划中为孤独症学生单列目标,而采用融合集体教学形式完成的课程。通常课程目标导向与原集体教学一致,如在普通学校学科课程比较常见,若随普通班就读就应采用学科课程,在智障类学校核心课程、学科课程都有,若随弱智班就读就应与原课程一致。应特别注意,这名孤独症学生的个案课程目标本身有明确的个别性,如一所普小一年级语文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观察能力,能认读常用汉字700个,会正确书写420个汉字,能按照课后练习的要求组词和造句,能基本独立阅读150字以内短文……而一名随这班就读的
    认知:知道家里、社区、公园种植的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知道有关颜色、形状、高矮、粗细等属性
    沟通:理解并认读公园有关的提示牌保护自然环境,爱护花草树木
    体育:利用社区公园、健身场所学习有关器械运动(太空漫步机、自行车)
    适应:充分感受环境美,在正确利用休闲环境的同时,能分辨爱护与破坏花木及周边环境的行为
    艺术:充分感受环境美,学唱有关歌曲,绘制3—4幅环境图
    孤独症儿童的语文课程目标是能基本独自安静地上课,能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学会认读经筛选的常用汉字120个,会正确书写45个,能理解“经常、正忙着、赶快”等常用词语,并结合情境正确表达。这个目标是在遵循集体目标的前提下结合这名学生的实际提出的,按照这个目标进行的教学设计也与集体活动设计基本一致。总之,个别融合课程编制要统筹兼顾普通学生和随读生两方面的因素,目标的个别化和活动的集体化是其主要特色。
    4.课程目标的评量:课程目标是否完成需要科学的、可操作的评量,在孤独症教育或康复领域,这个评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评量是一个系统,不是单一的,既包括课程本身的评量(表5—6),又包括活动实施过程中活动评量、效果评价,虽然评量工作比较复杂,但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和康复质量,评量必不可少。评量要根据评量目的选取评量内容、安排人员。在各种评量中.建议课程目标完成情况的评量采用多元化的评量,首先是评量手段多元化,包括现场实际操作、卷面考察、家庭或邻里走访与谈话,现场观察、与家长讨论等;第二是评量指标多元化,有的是认知层面的指标,如概念掌握水平——识记、理解与表达、应用等;有的是行为层面的指标——行为增加、减少、与环境的符合程度等;有时是情绪情感(含自我意识)层面的指标——情绪稳定、快乐、自信、自主参与性等;第三是评估方式多元化,有时是个体式的评量(表5—7),家长和个别训练的老师可参考,有时是小组或班级式的评量(表5—8),集体课老师可参考。某一节、某一阶段课程完成后都要及时评量,并以此作为改进依据。